推廣文章
Spread
五月主題:友善環境的依據-生態調查土壤篇
友善環境的依據-生態調查土壤篇
圖文由 舞春食農工作室 蘇立中先生 提供
現今所謂的友善農業裡有一項特別重視的項目是友善環境,當中又會以友善土地來當作施行目標,因為友善土地不外乎就是想與生物們共存,建立豐富的生物多樣性,但現今評斷友善土地的依據是什麼呢?是檢測環境有無農藥殘留?有無重金屬?肥料施用是否過當?土壤有機質含量高?這些評斷依據除了有利於作物生長狀況以及我們吃的食物是否安全之外,你怎麼知道這些評斷項目對生存於當下環境的生物們來說是否友善?因為這些都是屬於評斷複雜環境脈絡下的簡單因子,而這些評斷因子卻無法建構出完整的環境樣貌,且大多都沒有真正運用生態學的概念,因為生態學才能詳細解構出農田環境的生物多樣性,而唯有透過生物多樣性的調查與建立,才能以較精準的方式來判定何謂友善環境,因為生物們對環境變動的感知以及環境變動而產生生物群集變動的精細度,比起人類用單一因子的判斷力來得可靠許多。
生物多樣性的建立需要以生態調查為基礎,進而逐步建立起田間生物資料庫,而生態調查主要會以土壤生物、植被以及昆蟲相來當作首要建立標的,因為這三者才是建立起生態網絡的基石,也是評斷友善環境的基礎指標,對田間施作的方法,都會明顯地影響土壤生物、植被以及昆蟲群聚的佔比。假設田間調查到的結果都以某類的生物居多,那我們可以從收集環境現況的資料(土質、植被、藥劑檢測、生物資料、農田施作方法等)整合並建立某個假說,以此來說明為何此環境會造成某類生物的族群佔比如此龐大以及生物多樣性數值偏低,再藉由調整田間施作方法以及定期監測田生生物族群的分布,才能逐一釐清何種施作方式對環境才是真正友善的依據。
土壤生物調查:
上述提到,友善環境的基石是建立在土壤生物、植被以及昆蟲多樣性,植被以及昆蟲多樣性在前面幾篇文章都有提到執行方法與結果呈現,而這邊則以土壤生物調查當作主要討論的方向。
談到生物多樣性大多數人會聯想到森林裡豐富的生物種類,有無數的昆蟲、鳥類、兩棲爬蟲類以及哺乳類,河川裡也有迷人的魚、蝦、蟹、貝類等,大多都是表上的生物群聚,反之,如果提到我們腳底下的土壤,絕大多數人除了蚯蚓、馬陸、蜈蚣、蟋蟀、螞蟻、白蟻之外,大概就是覺得一片荒蕪,但土壤裡的生物多樣性和生物量則大多比地表上來得豐富(圖1),而其中又以微生物們佔大多數(細菌、真菌、線蟲、原生動物、藻類等),不論是土壤微生物或是棲息於土壤中的各種中小型生物,都對土壤的結構組成、作物的生長狀況或是劇烈氣候的結抗提供了無數的好處(參考“讀書心得分享-農業與野草”一文)。
圖1:土壤有著很高的生物多樣性(圖片截至https://goo.gl/n44rSf)
不過若是要調查土壤微生物多樣性,所需的設備和技術都有較高的門檻,但卻可以從體型比微生物大的生物們開始調查起,進而回推此土壤提供的友善土地依據,此調查標的主要落在土壤節肢動物、軟體動物以及真菌子實體三項生物群落,而此調查方法又以柏氏漏斗與穿越線調查法較常為人使用。穿越線調查法與紀錄植被和昆蟲的方式一樣,主要適用於紀錄行徑中發現的各種真菌子實體(出菇的部位),藉由拍照並記錄子實體的各部位構造(圖2),再接續依照特徵來鑑定種類(細節的部分歡迎參加田間生態調查工作坊)。
圖2:真菌的部位鑑定依據(此為綠摺傘)
柏氏漏斗調查法(圖3) 則是利用燈光的熱將土慢慢烤乾,而土棲生物大多具有負趨光性,再加上樣本土壤上層逐漸乾燥,迫使土壤中的生物往下鑽並掉落至方承接容器內,待烘烤約一周後再將下方的承接容器取出,把掉落的生物逐一挑出作鑑定。因為土壤生物大多不容易用肉眼挑出作辨識,而藉由此法便可以觀察到土壤中眾多的生物類群,而且柏氏漏斗製作方法簡單且費用也相對便宜,適合製作多組並一次調查多個樣區的土壤,並將調查的結果來互相比對各土壤之間生物多樣性的差異,如再加上收集來的田間環境資訊,更可以有效地回推土壤的環境現況。
圖3:柏氏漏斗示意圖
9/22和9/29在好食機試辦了土壤生物調查工作坊,參與的對象是對友善環境有一定概念的農友以及實際從事田間工作者,希望藉由課程的引導及訓練,讓學員們可以自己用很簡單的方式發現田裡豐富的生物多樣性,而這個方法也可以適用於住家、公園綠地或自己的堆肥等有土壤的區域(圖4)。
圖4:自家外面的小草地採集到的土壤生物種類
兩天的課程主要分享的主軸有二,其一是土壤生物多樣性與農田作物的彼此互動關係,進階的部分是調節極端氣候的衍伸功能。另外一項則是解析食物網對於農田生態上的意義,以及建構食物網需要經歷採樣、鑑定、資料收集等步驟,才能一窺農田施作方式如何影響田間生物多樣性的變化,進而調整作法以達到真正友善土地的宗旨。
實作部分則是讓學員先自己做好一份柏氏漏斗,然後帶回家做土壤採樣,下一堂課再把樣本帶來課堂,逐一引導學員如何”找蟲出來”並且用手機正確的將土壤生物記錄下來。課程實作當中發現有好幾位學員很驚訝的發現原來在泥沙裡的那一小小點竟然也是一隻生物~! (螨類和跳蟲居多) 而且數量還不少,大部分學員也從自己帶來的樣本發現了好多點XD看起來就很像是一場土壤寶可夢,但尋的寶卻是貨真價實生存於土壤裡的生物(圖5)。
圖5:土壤生物調查工作坊實況(照片取自好食機)
其實要推廣農友進行完整的生態調查本就不容易,因為考量到實際面的經濟因素與田間繁忙的農事等,都會讓生態調查難以執行,但PGS的精神就在於大家一起參與,團結各自的力量並整合成一股有影響力的趨勢,藉由工作坊的學習和引導訓練,用平常不會使用但卻簡單操作的方法讓更多田間工作者可以參與,逐步開啟對田間小生物的好奇心(這是重點 = =+),其實只要建立起觀察小生物並記錄的習慣,生態系的樣貌自然就會在意識中形成,進而引發自我學習的動機,而工作坊就會是變成類似育成中心的角色,陪伴並帶領更多人一同參與認識農田生態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