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中興大學農業暨自然資源學院  土壤調查試驗中心

三月主題:經營土壤生態系所需的氧氣、水分、食物

經營土壤生態系所需的氧氣、水分、食物
圖文由 土壤作物醫生館 陳興宗先生 提供

 
有機質堪稱土壤的靈魂,讓冰冷生硬的礦物質,變成疏鬆肥沃的土壤,從此具有生命性質。
有了有機質,土壤內的溫度、水分、鹽度、養分濃度、酸鹼值會較穩定,多元化的生命才得以在其中穩定生存。
土壤中被概稱為有機質的是來自於土壤中的生物殘骸、分泌物、活體生物、生物活動衍生有機物…。所以,土壤內的生態活動與有機質有密切相關,換言之,只要能讓多樣化的生命願意居住在土壤中,土壤就會越來越好、越來越健康。

土壤內的生物是很務實的,若環境是適合居住,生存資源無虞,他們就會很樂意安居其中,生生不息,甚至持續從外圍移民入住。我們可概稱它們是土壤的多樣化使用者。
在我們的田間觀察,這些生物需要的資源有三:分別為氧氣、水分、食物。
如下圖所示。作物身上的醣至少有8個分配去處,這八個比例所占大小與各階段分配是持續變動的。植物根圈分泌的醣分是其中的一部分,這些醣分是食物網構成底層生物的重要食物,有活體的植物生長時,底層生物能無虞攝取存活。當植物死亡,根圈微生物就面臨食物匱乏的狀況。

土壤中的生命存在著複雜的食物網關係,只要我們能提供合適的氧氣、水分、食物,土壤中的生態系很快就可啟動,隨之才有望發育成為健全的土壤生態系。
管理者應善用這樣的關係,去經營自有作物在生態系內位置與優勢,這樣才有望形成天地人共榮存的永續農業模式。
注意,這才是跳脫化學肥料、農藥、有機質肥料、天然防治資材…糾葛的先進思維。
楊秀珠(2009)指出作物整合管理中ICM的首要就是適地適做。我們可在南投名間鄉、埔里大坪頂 見證這類土壤與農民生活的關係。

當然,不是每塊土地都有那麼順利的合適條件,廣義的適地適做是指生產者在可行能力內對土地與環境進行改善,其中,氧氣是首要條件,水分供應其次。
事實上只要作物可順利在土地生存,根系內根圈分泌物自然會成為許多生物的食物,隨著食物網關係逐步成形,土壤生物會更多樣化,彼此依存關係更密切、更複雜,土壤發育會更健康。
文首的養鴨池,因為鴨子的攝食,範圍內寸草不留。
草活不下來,沒有土壤內的草根,沒有土壤微生物食物,沒有食物網,沒有多樣土壤生物,土壤硬梆梆的與噴施殺草劑沒什麼二樣。
想順利成功栽培作物?生產者得放開胸襟,包容更多使用者的權益,自己才會是收穫最多的那一位。
 
參考文獻
楊秀珠。2009。作物整合管理在農業經營上之應用。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業藥物毒物試驗所網頁。(Nov. 4,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