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中興大學農業暨自然資源學院  土壤調查試驗中心

二月主題:先認識自家土壤,才能好好相處

先認識自家土壤,才能好好相處
圖文由 中興大學土壤環境科學系 曾國珍博士 提供
土壤因地而異。土壤受成土因子(母質、氣候、地形、生物、時間) 的影響,所以,全世界不同的地方會演育生成不同的土壤,台灣也是。 種植作物前應該先了解立地土壤的特性。 "土壤因地而異" 的概念,可從土壤學的 "土綱" 入門。
以下列舉二個例子:
南投縣魚池鄉頭社村,有一處小盆地,表土約30公分以下屬泥炭土,烏漆麻黑,有機質含量很高,稱為"有機質土(Histosols)",非常鬆軟像地毯又帶有果凍的Q彈,有人稱之為"活盆地",也因此成為一個觀光體驗景點。
盆地是中間低平,四周環山的地形,又因為該地區排水不良,相對較耐浸水的絲瓜成為當地的特產。

台灣還有一類土壤,土綱屬於"氧化土(Oxisols)"。台灣的台地地形的土壤多屬這類土壤。在高溫多雨的環境,淋洗強烈,演育後呈現氧化鐵的紅色。這類土壤強酸、貧瘠,在低投入的年代,用不起肥料,無法投資土壤改良,所以生產力低於其它天然肥沃的土綱。但是這類土壤物理性極佳,在高投入的年代,足量施肥和改良強酸性後,可以成為生產力很高的土壤,尤其在台灣的氣候背景,雨季期間,很少發生濕害。
我們可在南投名間鄉、埔里大坪頂 見證這類土壤與農民生活的關係。